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中国古建相关的典故(图文)

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有关古建筑的传说与故事,探听他们千百年来的传奇色彩,感受中华文明的传承。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博大精深。
其蕴含的文化底蕴更是为世人所惊叹,不论建筑结构还是其丰富的建筑形式都蕴含了中国文化的精髓。然而到了今天当我们看到古代建筑的时候,所能想到的仅仅是;它是一座老房子,有些年头了,上面的装饰物很漂亮,很有意思诸如此类。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自己建筑文化,了解其形式的意义以及所映射出的文化背景,当我们看到太和殿正吻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屋脊兽的来历以及其形式意义。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我们遗失这部分的精华。
古建的每一个建筑部件都能引出一个有意思的故事,这些故事和起来就构成了中国的建筑文化。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些关于中国古建筑的传说都有哪些吧。

1:雷峰塔
雷峰塔《白蛇传》的传说,在宋朝时的镇江市,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
雷峰塔历朝发展
雷峰塔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雷峰塔遭到战乱的严重损坏,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重修,建筑和陈设重现金碧辉煌,特别是黄昏时与落日相映生辉的景致,被命名为“雷峰夕照”(李嵩《西湖图》),列入西湖十景。南宋以后,“雷峰夕照”一直是西湖游赏最受青睐的名胜之一。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入侵东南沿海的倭寇围困杭州城,纵火焚烧雷峰塔,灾后古塔仅剩砖砌塔身,通体赤红,一派苍凉、凝重风貌。
清朝前期,雷峰塔以裸露砖砌塔身呈现的残缺美以及与《白蛇传》神话传说的密切关系,成为西湖十景中为人津津乐道的名胜,连康熙、乾隆二帝也多次前来游览和品题,“雷峰夕照”名播遐迩。
1924年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砖塔身终于轰然坍塌,部分塔砖中秘藏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面世,“雷峰夕照”胜景却从此名存实亡。雷峰塔倒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议论,各界人士一直企盼重建这座著名古塔。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雷峰塔遭到战乱的严重损坏,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重修,建筑和陈设重现金碧辉煌,特别是黄昏时与落日相映生辉的景致,被命名为“雷峰夕照”(李嵩《西湖图》),列入西湖十景。 南宋以后,“雷峰夕照”一直是西湖游赏最受青睐的名胜之一。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入侵东南沿海的倭寇围困杭州城,纵火焚烧雷峰塔,灾后古塔仅剩砖砌塔身,通体赤红,一派苍凉、凝重风貌。 清朝前期,雷峰塔以裸露砖砌塔身呈现的残缺美以及与《白蛇传》神话传说的密切关系,成为西湖十景中为人津津乐道的名胜,连康熙、乾隆二帝也多次前来游览和品题,“雷峰夕照”名播遐迩。
1924年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砖塔身终于轰然坍塌,部分塔砖中秘藏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面世,“雷峰夕照”胜景却从此名存实亡。雷峰塔倒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议论,各界人士一直企盼重建这座著名古塔。


2:黄鹤楼
武昌城里有一座闻名古今的黄鹤楼。黄鹤楼飞檐斗拱、富丽堂皇,位于长江之滨的黄鹤矶头。凡是来到武昌的人,都要登临此楼,放眼眺望烟波浩渺的长江,同时,还要听一听有关黄鹤的故事呢。
古时候,蛇山一直伸到江水里,临江的石壁象刀削斧砍的一样,被称为黄鹤矶。人们都喜欢登上黄鹤矶观赏长江的风光,每天游人如织,十分热闹。有个姓辛的寡妇,见这里好作生意,就东拼西凑借了些钱,在黄鹤矶头开了一家酒店。尽管酒店的陈设简单,但是坐在店里可以一边饮酒,一边观赏江上风光,游人到了这里,谁不想来饮上几杯呢。辛氏的生意日渐兴隆,她常常暗中感谢神仙保佑了她。
有一天,一个老道走进酒店向她讨酒喝。辛氏见他衣衫破烂,骨瘦如柴,很是可怜,就笑脸相迎,以礼相待,给他端来了好酒好菜。谁知道老道吃饱喝足以后,连个招呼都不打就扬长而去了。
第二天,老道又找上门来,辛氏仍然用好酒好菜招待他。以后每天如此,辛氏从来不要他一文钱。不知不觉过了一个多月,一天,老道喝完酒对辛氏说:“我要到远方去云游了。蒙你一向照料,不能不谢。”说着,拿起一块桔皮,在墙壁上画了一只黄鹤,他说:“这黄鹤送给你了,以后有客人来喝酒,你只要招招手,黄鹤就会下来跳舞。”他又指指店后的水井说:“那水也会变成酒,怎么都打不完的。”辛氏正要拜谢,那老道却忽然不见了。自从出了这样奇怪的事,谁都想到酒店来看黄鹤跳舞,尝尝仙酒的滋味,黄鹤矶上整日里人山人海。辛氏赚的钱像潮水般涌来,简直成了一步登天的活财神。
天长日久,辛氏变得越来越贪心,再也不把穷苦人放在心里,甚至把老道也忘记了。谁知,有一天老道突然回来了。辛氏见到老道,始终没提黄鹤和酒井给她带来的好处,还要求老道再给她变出些好东西来。老道沉思片刻,掏出一只笛子,用笛声唤下墙上的黄鹤说:“这里不宜久留,我们走吧。”黄鹤展开双翅,驮着老道,飞向了遥远的天边。黄鹤飞走了,酒井里的酒也还原成了水。辛氏后悔不迭,决心痛改前非,就用全部家产在黄鹤矶头建了一座高楼,供游人登临观赏,也以此纪念老道和黄鹤。这楼就是著名的黄鹤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的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作军事瞭望,至唐代,军事功能淡出,逐渐演变成文人墨客登临揽胜,吟诗作赋的风雅之所。古代武昌的黄鹄矶(又名黄鹤矶上),距现在的黄鹤楼直线距离约1公里。

黄鹤楼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古代最后一座黄鹤楼——清朝的“同治楼”,公元1884年毁于大火。"同治楼"被毁后,不少有识之士想重建黄鹤楼,但因战争、经费等诸多原因,均未能如愿。

1955年4月,因武汉长江的大桥需占用黄鹤楼原址,武汉市政府决定拆除原址上等建筑,易址重建黄鹤楼,并通过报纸正式公布了这一消息。当时,楼址选定于蛇山最高处的高观山,即今黄鹤楼公园所在位置。因历史原因,重建计划被搁置。黄鹤楼主楼位于黄鹤楼公园西区,西区从西门至铜宝顶,有一条东西向景观中轴线,楼前广场的配套建筑以中轴线为准,呈对称式排列。而实际上,这两条中轴线并不重合,而是形成了微小的夹角。今天,从主楼西面的大牌楼处眺望黄鹤楼,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楼前配套建筑布置并不完全对称。
向欣然解释,这是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的遗憾。当时,按施工进度要求,重建黄鹤楼只能采取“边设计、边施工”的方式进行。仅凭楼址所在地的局部地形,就对主楼进行了放线定位,使得两条中轴线无法重合,形成了3°3'45"的夹角。


 

3: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和范杞梁的感情非常要好, 却说范杞梁在北方修长城,孟姜女在南方日思夜想,夏日蚊虫多,孟姜女止不住祈祷说:“蚊子啊蚊子,就是咬上孟姜女千万口,也千万别咬我的夫君范杞梁”。
冬日来临,寒风阵阵,孟姜女想到范杞梁身着薄薄的单衣,实在按捺不住,就做了几件厚厚的棉衣,决心去看望丈夫。先是来到苏州的浒墅关前,把关的兵卒硬是不让她进去,孟姜女哭着祈求,一边唱道“正月里来是新春, 家家户户挂红灯; 人家丈夫团圆聚, 孟姜女的丈夫修长城。。”,孟姜女从一月一直唱到十二月,兵卒终于被她感动了,就放她过了关。
就这样,孟姜女过了一关又一关,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巍峨的长城脚下民工万万千,可就是不见她的夫君范杞梁。孟姜女多方打听,方才知道他已累死在长城脚下,一霎间,孟姜女放声大哭,凄惨悲怆,声闻九天,老天爷禁受不住,几声巨响,犹如天崩地裂,长城倒了八百里。
不过对于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万里长城”,我们到底对它了解多少?跨越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辽宁等十多个不同省区市的长城,到底有多长?对于这个问题,就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根据此前文物和测绘部门的调查,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不过有位研究长城的老专家--罗哲文却认为,万里长城的长度被低估了,它的实际长度有十万里以上。
在西周时期,城还只是单独的防御城,中间没有城墙联系,不能称之为长城。公元前七世纪、楚筑列成,城与城之间并联以城墙,这才有了长城的出现在古代还只是用刀枪、剑戟、弓弩等兵器作战的时候,高大的城墙确是一种非常有力的障碍。
自战国以后,长城为什么一直继续修建了一千多年?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中原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统治者的入侵。经秦皇、汉武以及以后历代中原地区的各个民族的统治者,想过许多办法,经过实践证明,修筑长城还是较好的办法。
我们去长城游览,很容易就能感受到长城的屏障、防御性功能。但是长城的功能又不仅仅止步于防御侵扰。
(一)防御扰掠,这是长城的主要任务。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主要是诸侯国家的互相防御。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主要的是防御匈奴奴隶主的扰掠。以后的许多朝代也大都是中原地区的统治者为防御游牧民族统治者的扰掠而修筑的。
(二)开发屯田、保护屯田和保护边远地区生产的发展。秦始皇时期在修筑长城的同时,即在长城沿线设十二郡,并且移民前往开发,进行农牧业生产。汉武帝时又大量发展了屯戍和屯田,有组织地进行发展农牧业生产。这种屯田和移民开发荒僻边远地区的措施,以后一直延续了下来。
(三)保护通讯和商旅往还。秦始皇时在北部地区都有宽大的直道和驰道,与首都咸阳相联系,沿着长城十二郡也有大道相通,传递文书,商旅往还络绎不绝。长城和烽燧正是保证这些交通大道畅通的重要条件。在汉代又打通了西域的交通大道,使节来往,商旅往还都是走这条大道。
长城的总的布局,绵延万里好像是一条线,然而它并不是一条孤立的线,而是一个防御网的体系。长城线上的每个小据点都通过层层军事与行政机构和中央政权机构相联系。各个朝代长城的防御系统的名称有所不同,但其职能基本一样。以明长城为例:长城的建筑与长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布局是相适应的。
明朝的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为:第一,是中央政权的军事机关兵部(或其他由皇帝设置的军机部门)奉皇帝之命掌管长城沿线以及全国的军事。第二,是在长城沿线所设的军事管理区“镇”。第三,有些镇在总兵之下又按实际情况分设几“路”防守(明朝初年所设“驿”与路相差不远)。“第四,为关城和隘口,这是长城线上的重要据点。第五,是堡或小城。这是长城防线上的基本单位。第六,是烟墩或墩台。也叫做烽火台。第七,是敌台或敌楼。是跨建在长城城墙上的台子。上面可住人巡逻,眺望和打击来犯的敌人。



 

设计案例

CopyRight © 陕西金字塔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029-88889058/18133976708 邮箱:design@pegch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