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关于西安建筑,那些西安人都不知道的事儿~(图文)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古迹俯拾皆是。清代江南诗人袁枚就曾说:“闻道关中多胜迹,男儿须到古长安。”直到今天,来西安的人也多是前来寻觅长安遗迹的,古城墙、碑林博物馆、大雁塔、小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回坊、钟鼓楼、大明宫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等都是旅游热点。

然而,游客不知道的是,除了这些热门的地方,西安的大街小巷还散落着很多历史遗迹,而这样的历史一村背后都流传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不为大众所知的遗迹历史故事吧~

1、任家庄“囧”字楼

 

坐标:西安市劳动北路

每当从地铁一号线劳动路站出来,往南走时,总能看到满街的摩天大厦中间突然出现的一栋低矮破烂的老建筑,乍一看,看上去像是个“庙”。后来了解后才知道这是任家庄的老门楼,相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有300多年历史了。明清时期西安地区的村庄大多建有城墙和门楼,后来渐渐消失在历史中。劳动北路的这个老门楼几乎是西安独一无二的。

因为它独特的文物价值,任家庄城中村改造时,老门楼得以逃脱被拆的命运,后来,它又因为长得像“囧”字而成为“网红”。只是,十来年过去了,老门楼仅仅是被一圈铁栅栏围起来,残破的建筑没有得到任何维护,如今还被挂上了“危险!行人勿近!”的标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危楼,不知道哪一天,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家”就会轰然倒下,带走劳动路上最后一抹旧记忆。

2、下马陵董仲舒墓

坐标:和平门里顺城巷军区干休所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白居易《琵琶行》中提到的“蛤蟆陵”原来就是西安和平门到文昌门之间的那一段顺城巷,也即“下马陵”。
关于“下马陵”名字的来历,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大意是大儒董仲舒的墓在这条路上,汉武帝为示对儒教及大儒的尊敬,每当御行至此,都要下马或下车步行,文武百官争相效行,久而久之便成了“下马陵”。

而今,“下马陵”顺城巷的路边的确保存着董仲舒墓,并有一块1956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立的碑石,告知人们这是“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让人意外的是,这块碑被嵌进了干休所的围墙里,猛一看,还以为是西安街头随处可见的墙体宣传字画。董仲舒的墓则在干休所院内。进去之后可以看到围墙后碑石的另一面。碑石不远处,有一栋明清风格的古建筑,应该是董子祠,现在是干休所的文化活动中心。老建筑之后,即是董仲舒墓,这是一个不大的长方形砖砌土冢,上面长出了蓬勃的野草,前面有一块碑石被玻璃罩保护起来,字迹已经模糊难辨。
董仲舒墓到底在哪里,如今史学界尚无定论。有人说在下马陵,有人说在交大校园,也有人说在兴平茂陵。现在,专家越来越倾向于董仲舒陪葬兴平茂陵一说,指出下马陵的这个董仲舒墓为明代官员“伪造”。即便这一说法是真的,下马陵董仲舒墓从明代流传到现在,也是一个颇有价值的古迹了。

3、西安城墙西南角城角
西安城墙四角各城楼叫“角楼”,如果能够绕城墙一周走完一圈,就会发现唯独城墙西南角的圆形的,其他三个城角则是方形的。这一点,相当一部分“老西安”都不知其原因,有人甚至将此与风水联系,猜测如此建筑结构是故意而为,可能为了祈求上天,保江山千秋万代。

一种说法是西南城角处于地震带上,只要角台被人修成方形的,修一次就出现一次问题,最后没办法只能保留圆形。
还有一种说法是朱元璋接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令谋臣主持设计城池的图样以颁示天下如图修造。谋臣反复设计后的按照传统的画成距形图案,而朱元璋觉得凡事切莫墨守成规,提笔将图纸上的矩形图案一角抹去,于是由皇帝御笔改动的城池图式诏示天下。

4、大雁塔

相比上面的,大雁塔是人们所熟知的,但是关于它的故事你又知道多少?

在古城西安的南郊,有一座宽敞的寺院,叫慈恩寺。寺内,一座气势雄伟的七层砖塔拔地而起,巍然屹立,这就是著名的大雁塔。这座寺院是唐高宗李治当太子时,为纪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修建的,并且邀请玄奘法师来担任主持。
起初寺内并没有塔,为了让玄奘保存西行求得的经书、舍利、佛像等,在已经成为皇上的李治的支持下修建了大雁塔。大雁塔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虽经风雨剥蚀,但风貌依旧。

大雁舍身而死的故事,也一直流传到今天。在民间关于大雁塔的来历和传说也有很多,有人说它是一群大雁落下来留下的;有说它是仙人点化而成的;也有说唐玄奘西域取经途中曾困沙漠后得一大雁引饮,才找到水源,得以还生,并完成取经之事,为报大雁之恩,因而建造此塔。

来源:陕西音乐广播

设计案例

CopyRight © 陕西金字塔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029-88889058/18133976708 邮箱:design@pegch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