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北京冬奥会建筑的“野心”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正式开幕。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导了张家口赛区整体及全部场馆和北京赛区首钢场馆的规划及建筑设计工作。

在这些设计中,可持续利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鉴等成为了贯穿各项目的关键词。“2008年我们希望向世界证明我们像很多发达国家一样,可以举办一个世界型的盛会。现在更多的问题是表达现在国际社会都关注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的维系、碳足迹的缩减,这方面中国利用冬奥这个事情是能有一些解答的。”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首钢滑雪大跳台设计总负责人说道。

张利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也是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首钢滑雪大跳台设计总负责人,他参与、见证了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技术难度最高的竞赛场馆“雪如意”和世界上首个永久性单板大跳台“雪飞天”的设计与诞生。

赛区分布图在场馆设计中,张利融入了许多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无论“如意”,还是“飞天飘带”,抑或其他,在他看来,于场馆设计中传递中国文化信息,不是一个选项,而是一种责任。同时,“每一个形象的表现都一定要和它最后具体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联系到一起,仅仅是‘形象’是长久不了的。”“可持续利用”是张利反复强调的概念,在他看来,这次北京冬奥会和2008年夏奥会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不再考虑如何仅仅做一个盛会,而是更加关注长期的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奥运怎么贡献于一个具体的国家、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国其实在提供一些自己的答案,跟世界一起来参与这个讨论。”


东向鸟瞰古杨树场馆区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与国家冬季两项中心远景

首钢滑雪大跳台张利表示,冬奥项目的很多设施,比如跳台、助滑道等,服务于“超人”的体育训练,常人基本上很难使用它。如果一个设施仅仅给经过训练的“超人”使用,那么它势必在赛后很难和常人生活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奥运比赛场馆、重大的会展设施,盛会过后会出现相对闲置的尴尬,甚至需要被拆除。“这种赛后被闲置的现象被称为白象(White Elephant)现象。如果我们希望这样的设施能够服务于常人长期的生活,能够长期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发挥作用,那显然既要把超人任务容纳进来,也要把常人任务容纳进来,这就是在北京2022冬奥会整个可持续性概念指导下要解决的事情。”张利解释道,“所以我们把很多从城市当中常年的设计和我们收集到的经验和知识,运用到场馆设计中。”比如在“雪如意”里设计了从底部到顶部的台阶,让人上上下下,就像在山里步行一样;比如在“雪飞天”里,利用湖面打造出一个环湖的步行空间,这些都是为了把常人将来完成的游历、文化的识别性,还有一些接近竞赛设施的体验,全都组织在一起。“赛道是为“超人”服务,但建筑本身还提供了很多为常人服务的可能性,这些设施结合在一起后,就形成现在的场馆,我们希望这些场馆在赛后能被证实是可以跟生活结合得更好的。

主要场馆介绍

首钢化学大跳台:工业遗址上的“飞天”
首钢滑雪大跳台既是单板大跳台运动(Big Air)在全球的首座永久跳台,也是全球首个设立在城市工业遗址上的永久奥运场馆。其剖面结构不仅满足大跳台比赛的要求,还可以通过附加临时单元体结构在48小时内完成向空中技巧场地的转换,这样的变换技术同样是全球首例。

首钢滑雪大跳台冬景从助滑到起跳、翻滚、落地,这些动作背后动感的曲线,让张利他们想到了中国的飞天,“东方的绘画和西方传统绘画不一样,我们不通过解剖学表达人的骨骼、肌肉、皮肤,而是通过衣物的轨迹表达动感的人体经过的痕迹,因此敦煌飞天的飘带就是表达这项运动动感曲线最好的载体。我们最开始设计的时候是一根彩带,后来发现不管彩带怎么做也飘不起来,我们团队有一个年轻的女设计师,业余很喜欢做首饰设计,她提出可能一根带子不够,要多根。结合在比赛时台子底下需要临时设施和吊挂结构,我们附加了第二根彩带以后,形态好多了。但是还有一点不那么满意的地方,运动员上到顶端出发时以及上面的转播平台四面都是漏的,如果再用一根彩带包进来,就有可能让飘带飘起来更舒服,于是就有了现在这个设计。”



 

敦煌“飞天”彩带形象与此同时,首钢滑雪大跳台带动了首钢老工业区的改造,这个改造是为了以后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发展。不论是园区湖边方便游客随时坐下休息的台阶,还是与周围冷却塔完美融合的首钢“最美天际线”,以及赛后一些场馆可以作为创意办公空间出租,每一个巧思都坚守着可持续的理念。“在首钢园区我们直接关注‘漫游任务’:环绕湖区的景观和设施要怎么安排?我要感谢我们学院的朱育帆教授做的湖岸线改造和张昕教授做的照明改造,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我们要考虑在环湖漫游体验中怎么形成节奏,仅是一条单调的环形路线肯定不行。我们参照了比它大4倍的颐和园,用眼动追踪的办法,看到人在很大水面的边界行进时,注意力角度的变化和相应远端景物对我们形成节奏的影响。我们把颐和园的拓扑关系复制到首钢的环境里,这样就能够让人在环湖路径当中形成类似的节奏感。我曾经建议在湖边修一个坡,没有障碍,但是朱育帆教授设计了台地,他说有了台地人就会坐,停留的时间会更长,实际生活当中他的想法得到了验证,证明他是正确的。经过芦苇荡这种起起伏伏,又有了下到水面下景观的步道,人走到水里,用水的高度体验这个空间,这是和颐和园盘云殿底下的码头相类似的设计。环湖走到罐区又有一个停留节点。漫游任务还包括北京设计院吴晨老师按照首钢原来的桥架做出来的线性空间,首钢人自己叫首钢的高线公园,这个地方不论是跑步还是亲子游览、照相,都是很好的场所。”张利回忆道。

首钢滑雪大跳台夜景古杨树场馆群:运动员起跳时能看到长城遗迹古杨树场馆群是历届冬奥会中最为集中的雪上运动场馆群,集中了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国家冬季两项中心三个奥运场馆,以及张家口山地转播中心、冰玉环、技术官员酒店、山地运维中心、蓄水池、直升机停机坪等重要永久配套设施,还有超过3万平方米的板房、篷房、集装箱、看台等临时设施。总体规划呈“环状”,空中环状步道“冰玉环”则将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国家越野滑雪中心等主要建筑连接。


 

日出下的古杨树场馆群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跳台剖面因与中国传统吉祥饰物“如意”的S形曲线契合,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雪如意”,是我国首座符合国际标准的跳台滑雪场地,工程量最大、建设难度最高。“雪如意”的选址充分利用自然地貌,拥有两条赛道,落差分别为136.2米和114.7米,与所在山谷的落差与形状都与比赛需求高度契合。区别于以往的国内外跳台设计,“雪如意”首次设立了位于运动员出发区上部的顶峰空间,运动员从跳台眺望,远处依稀可见明代长城遗迹,顶部“飞碟”式的实心空间中被挖开一处圆形空间,使顶峰形成了3900平米的环形场地。
从冰玉环看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空中步道“冰玉环”,由来自瑞士前期团队提出的“奥林匹克巨环综合体”概念为起点,通过高架步道串联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山地转播中心和技术官员酒店等重点建筑,分为东西两个半环,西半环从地面架起,内环长1.9千米,宽15—24米,高7米,最高爬升38米;冰玉环上为前院区,作为观众通道使用,地面为后院区,作为赛事运行保障工作区域使用;这是冬奥会历史上首次通过立体交通的方式区分前后院,集约利用土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东半环为登山步道,建成后长1.1千米,宽2—4米,最高爬升115米。冰玉环与周边山体结合,环形高架步道形态设计呼应中国文化,冬季被白雪覆盖,自然地嵌入周边山体,形象地称为“冰玉环”。赛后冰玉环作为大众休闲健身场地面向公众开放,通过奥运环形跑、文化艺术展览等群众性活动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
太子城考古遗址公园设计语言突出太子城考古遗址公园的“四时捺钵”与“冬奥泰和”两大主题。“四时捺钵”强调遗址公园的四季变化,“冬奥泰和”特别注重冬季观赏、使用需求,总体景观环境要体现辽金时期“贞刚浑厚、质朴粗犷”的审美情趣,园区的设计语言沿袭这种醇直粗豪、简雅有力的风格。同时,营造宏大开阔的遗址氛围,并以横向舒展的设计形式与连绵起伏的山地融为一体。

 

 


​​​​​​​

 

设计案例

CopyRight © 陕西金字塔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029-88889058/18133976708 邮箱:design@pegchina.cn